————專訪云南城投綠建能源集團董事長 楊俊秋
城投綠建能源集團董事長楊俊秋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須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
云南城投綠建能源集團董事長楊俊秋認為,產業融合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和途徑。日前,她就此話題接受了《中國城市年鑒》和《市長參考》記者的專訪。
記者:云南城投綠建能源集團是一家怎樣的企業?企業是如何定位的?
楊董:集團成立于2020年9月,是一家國有、民營和境外資本共存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也是一家年輕的公司,目前集團治理結構尚在完善過程中。集團有3項主營業務:第1項是液化天然氣(LNG)的進出口貿易及在各地投資建設LNG儲備應急調峰中心(集團關聯企業已取得《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和《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以及《海關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備案》資格);第2項是新能源電站的投資、建設、運營;第3項是為大型工基建類項目與復合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資源、資金、運營保障。集團的定位是:立志成為一家卓越的“產業融合運營商”。
|
|
|
記者:什么是產業融合?產業融合的關鍵在于哪?
楊董: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在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下,產業融合的關鍵在于滲透、交叉后的產業鏈附加值要回流到農民手中才行,這才是產業融合的關鍵,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根本目標所在。
記者:作為一家“產業融合運營商”主要解決的市場痛點是什么?
楊董:解決熱門產業(如:工程行業)過度聚集、盲目競爭、跟風上馬、同質競爭、打價格戰和各自為戰的產業內卷問題;在保證行業利潤率在合理區間的同時,通過熱門產業與復合產業的融合發展,使增量利潤反哺政府稅收和農村居民收入,創造更多的消費場景,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達到擴內需、增消費和促進內外循環滾動發展的目的。
記者:產業融合的過程也是智力融合的過程,請您談下專家儲備和團隊建設方面的情況?
楊董:集團的關聯公司業務涵蓋康養文旅、產業投資、數字經濟、工程管理、房地產、國際貿易、天然氣和新型能源,并在上述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集團專家顧問至少為200余家地方政府、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和300余家規模企業提供招商、培訓、規劃、投資等服務,洞悉國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需求。進入十四五,為了更好完成城鄉融合發展試點平臺保障工作,集團與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中國城市年鑒》社等建立了全面深入的合作。
云南城投綠建能源集團高管團隊
團隊建設方面,集團有著一支團結的中青年管理團隊,平均年齡43歲,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在讀),在各自領域都有著15年以上的從業經歷,踏實肯干、務實進取。
記者:集團重點關注哪些產業與復合產業的融合發展?產業融合后可能達成什么效果?
楊董:比如,康養產業與智能制造、新基建等產業融合發展,會促進養老產業轉型升級,回歸養老產業服務業本質,激發養老項目生機與活力;同時,發揮智能制造的經濟引擎作用,促進二三產融合發展,創造新需求、新消費,起到穩投資、擴內需、增就業、調結構的作用。
康養產業與復合產業融合發展示意圖
再如,光伏產業與通用航空行業、低空旅游行業等產業(行業)融合發展,可以大幅擴大光伏項目收益水平并使項目的投資回收周期普遍控制在10年以內(根據商業模型估算),從而使光伏項目適用于項目收益類債券融資工具,從而本質上解決光伏項目融資壓力。
光伏產業 |
通用航空行業 |
低空旅游行業 |
同時,促進政府稅收和居民收入增收,實現城鄉“人、地、錢”的融合。舉例:集團某荒山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500MW,年上網電量為72500萬kWh,按上網電價0.3320元/kWh估算,每年在當地繳納稅金4000萬元,預計占地20000畝,畝均產出稅收2000元/年,解決農村就業人口不超過100人;而采用“農光互補+通用航空+低空旅游”模式后,綜合繳納稅金預計1億元以上,畝均稅收貢獻5000元/年,且帶動1萬以上鄉鎮居民創就業,實現了城鄉“人、地、錢”的融合,達成了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
還有,房地產業、建筑業與片區開發、產業園區融合發展,可以平衡地方財政資金壓力,穩定房地產業良性發展,控制工程項目內部收益率(IRR)在合理區間,盤活民生項目,促進產業協調發展。
記者:請您介紹下地方政府應如何與集團建立合作?
楊董:產業融合的頂層設計和資源整合、資金配置的過程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因此我們用“5周工作法”來遴選項目,即從企業首次拜訪地方政府,到框架協議簽訂不應超過5周時間,超過6周的項目應自動放棄(不包括疫情原因等不可抗力)。
合作流程——謀劃階段
合作流程——實施階段
記者:您對未來有何期待?
楊董:十四五期間,在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和《中國城市年鑒》社的堅強支持和指導下,我們正積極搭建“全國性城鄉產業協調發展平臺”,努力成為全國領先的“產業融合運營商”,支持先試先行區域打造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創建一批城鄉融合發展的典型項目,為全國城鄉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最后,楊俊秋董事長滿懷深情的說:深深的話、淺淺的說,長長的路、慢慢的走,我們有信心、耐心、決心,走好“產業融合”助推“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腳踏實地、行穩致遠、進而有為。